滕州市“三个全面”助力擦亮“学在滕州”品牌

时间: 2020-10-28 11:04

今年以来,滕州市严格落实上级部署,认真回应群众期盼,加强教育编制资源保障和体制机制改革力度,找准定位、融入全局,健全机制、改革攻坚,助力擦亮学在滕州品牌,为全面办好公平优质、群众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和体制机制保障。

一是优化配置、保障师资,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。不断充实中小学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,化解结构性缺员矛盾,保障师资力量均衡,深入推进素质教育,以更高的标准、更实的举措提升教育教学质量。强化师资力量充实。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,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、公开招考、三支一扶等多渠道多形式补充师资,今年招引教师555人。大力实施名教师、名班主任、名校长三名工程,举办中小学空中课堂教学管理专题培训、初中数学骨干教师专业培训等活动,累计培训教师8200余人次。强化全程质量意识。坚持幼儿益智力、小学打基础、初中抓提高、高中出成果,把质量要求贯穿到基础教育的全过程,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。创新教学教研,严格常规管理,加强质量监测,基于教学改革、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被教育部发文确定为国家级实验区。深化产教融合。发挥枣庄科技职业学院、山东化工技师学院学科特色和优势,密切校地、校企合作共建,推进与市场、产业、企业的深度对接,深化与中科院、北理工、北航等高校院所合作,加速科研成果项目化、产业化。

二是完善机制、激发活力,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。建立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、动态调整机制,赋予教育主管部门更大的自主权,为县管校聘、轮岗交流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造条件。突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。深入推进以县管校聘、校长职级制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的教育人事改革,科学设置岗位,拓宽交流渠道,健全退出机制,促进城乡师资的科学、合理、均衡配置。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深入推进考试招生、课程教学、考核评价等制度改革,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,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,探索具有滕州特色的轻负担、高质量教育教学模式。突出办学管理体制改革。健全完善学校发展共同体、城乡融合体等体制机制,不断创新一校多区、结对联盟、集团化办学、学区制管理等办学模式改革。全市共设立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16个、成员学校74处,成立城乡学校融合发展体6个,涉及8所学校、4个镇街学区,极大缓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压力。

三是分类推进、保障均衡,全面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。优化教育供给、扩大优质资源覆盖,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、齐头并进。办好更加普惠的学前教育。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,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,重点抓好10处幼儿园新建改扩建,强化镇街中心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核定,解决幼儿园教师长期占用中小学编制问题,建立健全覆盖城乡、布局合理、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。办好更加均衡的义务教育。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,编制《滕州市城乡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(2019-2030年)》,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升级,从外延均衡向内涵均衡转变。办好更加优质的高中教育。提升高中学校办学条件,启动实施滕州一中东校改扩建工程;跟进研究新高考改革,全面推进基于教学改革、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改革,努力提高双一流大学录取率、重点本科上线率。办好更具特色的职业教育。建设完成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滕州校区,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成为全国首批1+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,枣庄工程技师学院创建工作正在加快推进。设立了滕州高级技工学校,对学校内设机构、领导职数、人员控制总量备案数、运行模式进行核定和明确,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。